土地面積:面寬10米X深75米 小木屋室內面積:13.5坪 2008年1月建造
在這塊休耕多年的土地上,想造一間會呼吸的房子和香草花園。
造木屋之前先整地、埋下管線、化糞池,再以混凝土造木屋的基座平台。
在混凝地上造一根根的水泥柱,左側小平台即廁所位置,如此木屋的基地就蓋好了。
Day 1: 於水泥柱上置入塗滿瀝青的地樑,再做地版的基座。
像堆積木 一樣快速,地板出現了。十字交叉的牆角即木屋的柱仔腳。
接下來是造牆並安裝氣密窗
才一天的光景,就蓋到這階段了。
第二天繼續安裝其他屋粱。 一片片的安裝屋頂,才大半天的功夫屋頂就出現了。
細部功夫不可少,為門窗加裝小遮雨板。 二個工作天即造好整個屋體外觀。
第三天,準備在屋頂鋪設防水毯及可樂瓦。
上漆前先貼上報紙,看起來有點像電影院。
上漆之後變成豔黃色,真給他受不了,聽說顏色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而慢慢變深。
只花四個工作天就完成了小木屋,剛好遇上農曆過年,休息一下再進行其他工程。
有這麼多木頭來當作家,挺叫人感動的。加上自己做的幾張桌子和二手椅子,大致有個落腳處了。
等了近二個月才找到木工師傅前來協助建造迴廊,為了節省費用,得親自挖洞做基礎,當木工師傅的小工。這工作並不輕鬆!
挖洞、量水平、立柱、灌入混凝土,慢慢搭出甲板與花架。孤伶伶的小木屋終於有了互相陪伴的靠山。
沒有扶手欄杆的甲板與花架現身了,由於廠商沒有估算好材料,要再等等才可以完工。
又等了近3個星期,才完成甲板與花架,現在小木屋又有不一樣的面貌了。
前面的斜坡道是為肢體不方便的人所設計,希望他們也有機會到此一遊。
瀝青瓦做的屋頂實在太熱了,又找師傅來安裝水泥做的輕量瓦。
補破網:
1.木屋公司原先的設計並不適合台灣的天候,天氣一熱室內就在悶燒,只好再請木工師傅幫忙開二扇天窗。
2. 側面的牆板因多開了幾扇門窗,有點搖搖晃晃的,只好在外牆上加根柱子作支撐。
3.新裝的輕量瓦對於木屋來說還是太重了些,壓得屋粱都彎了下來,蓋屋瓦的廠商幫忙請來一組修護古蹟的師傅,做了三組山牆把屋頂撐起來,這樣一來木屋就更堅固了。
迴廊的屋頂 :1.挑選剖為兩半的竹子,先泡一層撥水劑(防水用) 2.再用螺絲釘將一根根的竹子朝上朝下兩面鎖在花架的木頭上 3.於上下層竹子的中間夾層防水毯 4.搭好竹棚後再塗一層透明的護木漆 5.前後工程花了3個月(有誇張吧)
缺了一角的屋簷,不知如何收尾。最後由蓋屋瓦的女師傅想到解決辦法,把缺角補起來。在花架上多墊一根木頭,以此為支架將竹子整排鎖在木頭上,最後用防水毯包覆住屋簷,即大功告成。
以父親豬場閒置的鐵管做支架,再用二手木板一片片的鑲在鐵架上,就完成大門及圍籬了。
花了近半年的時間,終於打造好小木屋,從光禿禿的土地到硬體完成,回顧這段過程,我看到辛苦二個字!不過這還只是開始呢..……因為好戲還在後頭。